近日,国际卡组织VISA将禁止银行利用中国银联网络来处理VISA、银联联名信用卡的境外交易。受此影响,持卡客户境外交易成本约上升1%~2%;国内发卡银行会额外负担国际交易的交易费用。目前该争端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银联将会加速目前的磁条银行卡向IC芯片卡过渡的过程,发放具有自主标准的银行卡以削弱VISA在发卡渠道商对我国的控制。而迁移的加速,会带来ATM、IC卡POS终端更新需求的提前。截止今年1季度末,我国ATM设备22.16万台,联网POS机258.7万台,更换成本约分别为8000和2500元左右,其中智能POS机更换的总成本约为65亿元.
VISA对中国银联海外结算通道的“封杀令”或者将加速后者的有力反击。权威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拟定了银联标准PBOC 2.0芯片卡(金融IC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行时间表,5年之内中国境内将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即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而此银联标准与遵循EMV标准的VISA卡并不兼容。倘若此芯片卡全面推行,VISA等外资巨头在中国开展业务或将面临较大变局。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就曾经在宁波召开全国金融IC卡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而此次VISA与银联的争端升级有可能成为促进金融IC卡推行提速的导火索。“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芯片银行卡标准,一种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EMV标准,一种是央行的PBOC2.0标准。”工行和交行推出的都采用PBOC2.0。这款被俗称为银联标准的金融IC卡是叫板VISA、万事达等国际组织制定的EMV标准。工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尽管国际上通常采用EMV,但银联的PBOC 2.0标准与其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也就是说,国外普遍采用的(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制定的)EMV标准将不适用于国内金融IC卡上。
“如果央行对金融IC卡的推行提速,那么国内范围内使用的芯片卡将无一例外采用银联PBOC2.0标准,国外银行卡组织在中国市场将会失去更多的领地。”一位银行信用卡人士表示。上文提及的工行人士也称,未来银联标准的金融IC卡全面发行后,VISA和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更难撼动银联在国内支付清算市场的强势地位。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昨日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银联标准的芯片卡越来越强势,新发行的芯片卡基本上都采用银联PBO2.0标准。就在几天前,工行面向其白金客户和理财金账户客户推广银联标准芯片卡,接下来还将在广州大范围推广,这从侧面证实了上述消息。 如果这些预计成为现实,这无疑又将是一场标准大战!
5月19日央行网站发布《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2.0标准)。而近期媒体也转述权威人士消息称,央行支付清算司与科技司联合部署国内银行卡芯片化进程。国有商业银行应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发行金融IC卡;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此外,在芯片卡的受理方面,自2010年7月1日起,新投放的POS和ATM终端,应具备金融IC卡受理功能。据透露,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银行为第一梯队,而股份制银行将紧随其后。不过,“成本太高是阻碍芯片银行卡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因素。”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每张磁条卡的成本不过是1元左右,而如果换成芯片卡,成本将上升到近40元,另外,所有的银联POS机都将升级成为银联POBC-2.0标准的智能IC卡POS终端。
据有关消息,央行支付清算司与科技司正联合部署国内银行卡芯片化的总体目标,那就是“力争用5年时间,在境内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这意味着,5年后中国境内包括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很可能都将全面发行银联PBOC2.0标准的芯片卡,“磁条卡”会逐步退出。
分析人士指出,若银联标准PBOC2.0智能IC卡不兼容其他标准的话,这对遵循EMV标准的国际银行卡巨头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假设未来银联标准的金融IC卡全面发行,国内人民币业务依然不对国际卡组织开放,那么国际卡组织就更无法撼动银联在国内的霸主地位。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VISA当初认为双币卡可形成“银联主(境)内VISA主(境)外”的赢利模式,但这一预期如今显然落空了,中国内地的持卡人在境外消费时仍倾向选择手续费更低的银联通道而非VISA通道。不仅如此,中国银联在境外的扩展速度十分惊人,目前的结算网络已拓展至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VISA始料不及的,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银联坐大。钟伟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VISA想借此举打开中国境内市场。 |